(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作为高校“两课”之一的思想道德课,对于帮助大学生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解决思想道德的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就在我们强调道德教育的政治理想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大学生个性人格与个体心理世界的状况,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出现了一些令人迷惑不解、扼腕叹息的现象。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为什么在学生中会出现反道德的行为?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忽略了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即是说,德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育德”,而且也应该包括“育心”的环节,因而,我们倡导高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世界。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 大学生 心理冲突 心理健康
作为高校“两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解决思想道德的实际问题,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存在一些困境。
一、高校道德教育现状
就在我们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另一方面在大学校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一些反道德、非道德的现象让我们感到汗颜,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害室友案,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无端地用硫酸泼伤动物园的狗熊,也让我们难以忘怀;还有日益增多的校园盗窃案等等。这一切无不在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学者劳逊这样描述了我国现代德育的历程,先是泛政治化——德育等于政治教育;再是过度的理想化——德育等于理想教育;然后是观念的绝对化——德育等于集体主义教育;最后是德育功能的萎缩——德育等于得分。而项贤明则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脱节。“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不断的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可见,我们的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并且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缺乏对大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怀,以至于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的加以解决,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发展到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程度的时候,出现反道德、非道德现象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真实状况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困境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健康状况不佳,具体诱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并且对所学专业期望值不高,应该说,由于专业不对口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在高校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大学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学习,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导致了那些社会声誉不高,被认为就业价值低的专业的学生,其心理冲突尤为激烈,心理问题也最为突出,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此外,在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一7%是特困生。有数据表明,7 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这也就成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
2、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我国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并未独立,完全要依赖父母的“供养”,因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自主的强烈愿望,但我们说人格的独立是以经济的独立为基础的,故广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想独立有不得不依赖家庭的内心冲突;有的大学生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又不得不大大方方的花父母的血汗钱,由此产生了良心、面子和心理之间的冲突;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近几年来,由于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4、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综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脆弱,令人堪忧。
三、高校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德育”与“心育”的结合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其中的“健康素质”既包含平常所说的“身体素质”、“体能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等内容。可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作为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课题之一,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以往的道德教育多是屈从于政治的压力,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相关领域截然相分离,但是,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人,这主要是由大学这一特定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在政治上大学生更趋于敏感,经济上又不能完全独立,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们又大多远离家乡,缺乏家庭的温暖,而校园生活又使人比较脱离社会,集体生活则使人缺乏个人空间,此外,他们书本知识比较丰富,而社会经验相对贫乏,思维活跃,但易脱离实际,使大学生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但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的品德标准要求之上,不可违背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说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大学生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在大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主要可以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合理宣泄、提高升华等途径实现。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会同样产生以上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道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大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冲突,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正视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品德教育必须关心其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应该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两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更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对于高校道德教育来说,要改变教育观念,在继续关注道德教育的政治层面时,还必须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两者的结合问题,关键是高校德育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应该说,目前形式的发展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开创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1、劳逊:《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当代青年研究》,1996(5):
2、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2000年第一卷,第4 6 3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4、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5、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6、申继亮:《青春不困惑一心理与人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原文刊载于《中外教学研究》二〇〇五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