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 - 正文

2008-2012年科研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12-04作者:曾宪灵 向华浏览量:

 

2008~2012年科研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四年,随着学校科研制度的完善和科研环境的趋好,我部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

一、

四年来,我部教师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7项、院级各类科研项目共15项,绝大多数课题均按照要求结题。同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合作撰写专著2部,主编教材一部,发表论文近百篇。我部教师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各类征文并获奖,教师每年至少人均发表一篇科研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比例越来越多,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教师的学位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研工作的发展,得益于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也得益于部门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是教师们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科研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表现为努力克服教学任务的繁重、青年教师还克服带孩子等繁重家务,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其次是教师不怕受挫,更加自信,敢于申报高层次课题,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也不断反省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从实践中锻炼提高;再次,我部根据学校2008年出台的系列科研制度,同步完善了部门的科研工作制度,重点是把科研工作、科研成效与教师年终考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量化考核,使考核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业绩上。这种以科研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并对层次越高的课题立项和成果给予相应更高工作量评分的核定,极大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更可喜的是:这几年中,中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对我部学科建设和后续发展都极大的推动。

虽然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但不足之处是高层次的课题和学术论文不多,在省内高校同行中没有影响力和学科优势;科研方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申报课题成功率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必要的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社会联系网络,也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进一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研讨和社会调查研究,使科研的内在动力和智力源泉不足。

二、

通过认真学习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201231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部实际,我们认为,我部今后的人才建设和科研工作规划是:

1、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我省“科教兴黔”、“兴黔富民”和我校人才建设战略的需要,在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大力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下的三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不断提升本学科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力争将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在省内学术界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基地。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将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工作。继续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序竞争的机制,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培养与成长、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环境和舞台,持续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良、学风上严谨、结构上合理的一流师资队伍。

3、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软实力。第一、积极培育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努力营造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专心于学术研究,乐于学术研究大环境。同时,对产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出进一步要求,在科研课题立项上和发表论文的质量上不断提升级别和水平,定期在全院范围内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举办学术沙龙,进行学术交流。定期不定期邀请院外学者来我院做学术报告。第二、借助高校人文社科信息平台,积极联系各高校教学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形成社会研究资源的整体合力。不断强化教研室教学科研建设,从而提高我院的科研竞争力。第三、在院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学科带头人和部主任是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社科部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领导小组,作为我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建设的具体领导机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和科研工作。

 

 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