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

培训交流

培训交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培训交流 - 正文

“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25-10-19作者: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理论逻辑、实践要求,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10月18日,由贵州中医药大学和贵州省史学会主办,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花溪校区举行。来自全国21所院校、党校、研究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优秀论文师生代表齐聚黔中大地,会议围绕“深化‘两个结合’研究,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开展深入交流探讨。校党委副书记明雪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韦伟主持开幕式。

明雪梅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交流的师生表示诚挚欢迎,向致力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感谢。会上,明雪梅介绍了学校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就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单介绍。她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我校长期致力于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医药学交叉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长期致力于在守正创新中筑牢中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医药文化深度结合,全力培育兼具专业素养、思政底色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医人。最后,明雪梅希望大家以此次学术研讨为契机,立足“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直面时代、直面现实,深化学理化阐释研究,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旺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德斌教授先后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本次会议组织了4场主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娟以“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三重维度”为题,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内在关系、内涵、意义,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已经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遇见”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巩固与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推动“第二个结合”。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大华以在‘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路径”为题,全面阐释了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并总结了贵州“双创”路径的成就与展望。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勇以“‘两个结合’及其构成要素分析”为题,论述了“两个结合”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构成要素分析和“两个结合”的世界意义与价值。原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贵州省科社暨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三级教授杨仁厚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解决好的几个基础问题”为题,指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要百家争鸣,融会贯通。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娟作主旨报告

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大华作主旨报告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勇作主旨报告

   原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贵州省科社暨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三级教授杨仁厚作主旨报

贵阳学院马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志玉教授、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海滨教授先后主持研讨发言环节

在研讨环节,来自全国高校系统的7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围绕“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现有共识、现实挑战等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上,对公开征集并遴选出的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闭幕式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近平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研讨深入、充分交流,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能够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研究工作中的动力和方向,不断挖掘“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为“两个结合”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师生表示,此次会议内容深刻、视角多元、见解独到,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出发,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与创新性。下一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推进“理论+实践”的改革探索中强化使命担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学术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文远冬、黄江华、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