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4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谋划系列主题思政课——当“哪吒”遇上思政课,在花溪校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开讲。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马英芹教授、青年博士胡友平副教授、青年思政课教师李娜、蒲承军作主题讲授。全校师生近800人现场聆听。

本期主题思政课以近期火爆全球、现象级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这部现象级IP背后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其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将鲜活的文化现象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提取影片中的思政元素,分别从自我觉醒、青年担当、文化自信、辩证思维等四个维度为全校师生进行剖析,既为我校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课程思政融入思路,又助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胡友平老师以“从‘哪吒’看自我觉醒”为主题,深入剖析哪吒冲破命运桎梏、完成自我救赎的历程,激励和启发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对世界认知的觉醒,通过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李娜老师以“从‘哪吒’看青年担当”为主题,从哪吒“打破标签”“挺膺担当”“永不言弃”三部分展开,将哪吒敢于挑战权威、肩负起拯救陈塘关重任的精神与当下时代紧密相连,激励青年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英芹老师以“从‘哪吒’看文化自信”为主题,深入剖析“哪吒”这一传统神话人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在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领域的价值体现,引导大学生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展现更加动人的青春风采和青春作为。

蒲承军老师以“从‘哪吒’看辩证思维”为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影片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人物前后变化进行阐释和剖析,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哲学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授课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认为,本期系列思政课跳出了传统教学框架,从热门影片入手,经典台词贯穿其中,复杂的理论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通过对“哪吒”这一生动形象深入剖析和探讨,在文化认知、自我成长、思维方式及责任担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感悟。
“当‘哪吒’遇上思政课”主题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形式的又一生动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注入文化自信与精神动能。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思政课在全校师生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
文图/文远冬
审核/文远冬、黄江华、韦伟